您好,欢迎来到虚拟现实产业联盟 | 请登陆| 注册
正文

频频出手并购,Magic Leap有钱就任性?

2017-04-25 18:14:13| 来源: | 评论:0| 点击: |

  “2017年对于Magic Leap来说是一个大的年份。不再是推原型,而是量产的设备。”

  这是估值已达45亿美元的美国混合现实公司Magic Leap在其官网博客上的一段话。在经历了所谓的造假和法律风波后,这家神秘的企业似乎开始在内容创造上下工夫了。

  据媒体报道,Magic Leap已经收购了德克萨斯州的游戏工作室FuzzyCube Software,后者曾是著名手游《神庙逃亡2》的开发者。技术超前和投资者的认可,让Magic Leap一直处在光环之下,但由于目前市场上还未出现能够与其技术相适应的内容,因此自力更生布局全生态产业链可能是其最优选项。

  频频收购,暴露了战略意图据了解,Magic Leap 的首席创意官 Graeme Devine 曾和 FuzzyCube开发团队在苹果游戏部门合作过,这家工作室还和ILMxLAB建立了合作,帮助其开发VR版《星球大战》的内容。据业内人士分析,Magic Leap似乎试图通过此次收购来强化其内容方面的创作。而对于本次收购,Magic Leap拒绝透露收购的具体金额。

  据悉,先前Magic Leap还收购了Dacuda,后者主要研发脸部扫描和测绘平台等技术。但Magic Leap似乎对其他公司也非常有兴趣。2014年,该公司还曾收购了一家以色列网络安全公司Northbit。同时Magic Leap还试图收购动画工作室Moonbot Studios以及Weta,但最终没有实现。不过,它似乎雇佣了前者团队中的不少成员。

  在频繁收购的背后,支撑Magic Leap的是各方财团。2014年10月,Magic Leap获得了来自Google、阿里巴巴、高通、传奇娱乐、Thomas Tull、KKR、Vulcan Capital、Kleiner Perkins Caufield&Byers、Andreessen Horowitz 和 Obvious Ventures 等机构和投资人共计5.42亿美元的B轮投资,融资完成后,前Google Android及Chrome团队负责人、现 Google 公司CEO Sundar Pichai加入了Magic Leap的董事会。今年年初,Magic Leap更是获得了近8亿美元的C轮融资。

  区别于微软的HoloLens,Magic Leap作为下一代内容呈现和交互平台混合现实领域的竞争者,至今并没有实机DEMO演示,仅有出自官方YouTube账号的两段视频。但这似乎并不妨碍各路资本的纷纷入驻以及其频繁跨界收购的举动。

  自力更生,拟打造全生态产业链“Magic Leap此次收购内容制作公司,有它的无奈。”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曹煊博士对《中国电子报》记者表示,“硬件产品迟迟没有推出,与其继续做DEMO博人眼球,不如及早布局内容以迅速商业化达到变现的目的。”

  面对各方资本的强势注入,随之而来的成品压力似乎是Meagic Leap涉足内容制作领域的一个外因。而公司内部的纠纷导致的员工离职潮,则成为了其调整战略的内因。

  通过与多个从Magic Leap离职的团队人员接触,一位知情人士表示,Magic Leap位于硅谷的办公室已经“士气低落”、“人都快走光了”。据悉,Magic Leap与其前技术副总裁Gary Bradski和Adrian Kaehler之间的纠纷让其研发人员感到沮丧,研发进展也随之放缓。Bradski和Kaehler在技术上颇有号召力,前者领导计算机视觉相关的技术研发团队,后者则带领一个被称为Special Project的秘密研发团队。

  但在去年5月,Magic Leap对他们提起诉讼,认为他们向第三方泄露了公司机密。随后这两位高管从Magic Leap离职。一名员工在Glass Door上说:“不少员工都离开公司了,其中包括完成了大量工作并很有才能的人。开发在慢下来,团队士气低落,项目进度也有问题,项目的风险变大了。”

  项目的风险增大,团队士气低落。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局,通过内容来实现迅速变现,似乎成为了Magic Leap不得不选择的一条出路。

  “其实Magic Leap的这一举动还可以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分析。”曹煊表示,“那就是不排除其已经在硬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,而由于目前市场上还未出现能够完全与其技术相适应的内容,因此自力更生布局全生态产业链便成为了最优选项。”

  要做的事情太多,“就像婴儿期的苹果”早在一年前,《连线》杂志对Magic Leap的一篇长篇特写中便透露,Magic Leap使用的技术和Oculus以及微软的HoloLens完全不同,它使用了独特的“光子光场芯片”,并用一种光场显示技术来让光束进入眼睛,好让人们看到真实世界的同时也看到逼真的虚拟图像。

  在这种技术下,人们看到的虚拟图像非常平滑,逼真得让人分不清虚拟和现实。“由于现有的内容无法在硬件上完全适用于Magic Leap的技术,而有可能与之适应的内容制作公司,又很难被轻易收购,因此,从基础开始一点点打造全产业链生态,便成为了Magic Leap的一条可行之路。”曹煊说。

  “我所参与的这件事愿景之大,也许是我以后再无可能得到机会去做的事情。”尽管和 Magic Leap有诉讼纠纷,但Bradski依然在其Linkedin页面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。但这也意味着Magic Leap从技术到产品化上,需要解决的问题几乎涉及了从硬件到软件的方方面面。在《财富》论坛的访谈中,Magic Leap的创始人Rony Abovitz说Magic Leap不得不自己设计研发各个部分,“包括电子元件,芯片、传感器,以及包括交互界面在内的软件,就像婴儿期的苹果”。

  “诸如Google一类的大财团,旗下也不乏MR领域的专业团队,而他们敢对一家只有DEMO的创业公司进行投资,不难推断出Magic Leap的技术是得到了它们的认可的。”曹煊表示。一名知情的Google员工说,在投资Magic Leap前,Google X的技术人员参与了技术评估,觉得“技术不错,并且是几个正确的方向之一”。

  而似乎Magic Leap的领导层似乎也预料到了一件事情——即便目前一切顺利,最后也终将会碰到Oculus、HTC以及Hololens所遇到的问题:如何说服开发者在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为其开发应用程序?很多技术和工具的缺失或不成熟正制约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。

  技术的超前以及投资者的认可,让Magic Leap一直处在光环之下。但这些并不足以保障产品的成功。因此,如何避免像Google Glass那样的悲剧,是Magic Leap在现阶段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。而这个问题的答案,兴许会在本次的收购中初现端倪。

文章分享:
收藏
关键词:Magic Leap
联盟成员
加入联盟